这里所说的就是要进攻敌人的要害,敌人定会有所行动。因此,善于打仗的人,他所取得的胜利,既显不出智谋的名声,也看不出勇武的功劳。不在白刃搏杀之前争斗,不在进攻机会已失后防备,就是这个道理。
孙子在此论述了如何在战争中牢牢抓住战与不战的主动权,这其实仍是前面论述的要把握战争主动权思想的一种延伸。无论进还是退,无论战与不战,都要把主动权掌控在自己的手中,而让敌人陷入被动,不得不随着我们的计划而行动。要打击敌人虚弱的地方,进攻敌人必救的地方,撤退时要迅速、及时。这都是把握战争主动权所必须遵循的原则。曹操在这场争斗中,运用的其实是“围魏救赵”的策略。这个策略能够运用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:“攻其所必救”。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讲,如果曹操不是攻打于毒的大本营,而是攻打其他无关痛痒的地方,那结果就很难说了。
一个善于用兵打仗者,要懂得分化、瓦解敌人。在特殊的情况下,甚至要网开一面,避免把敌人逼急了以死顽抗,从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。
适度作战 事半功倍
语曰:“投兵散地,则六亲不能相保;同舟而济,胡越何患乎异心。”《孙子》曰:“善用兵者,譬如率然。”何以明之?
汉宣帝时,先零为寇,帝命赵充国征之。引兵至先零所在,虏以屯聚解弛,望见大军,弃车重,欲渡湟水,道厄狭,充国徐驱之。或曰:“逐利行迟。”充国曰:“此穷寇,不可迫也。缓之,则走不顾;急之,则还致死。”诸校皆曰:“善。”果赴水溺死者数百,于是破之。
袁尚既败,遂奔辽东,众有数千。初,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,曹公既破乌丸,或说公:“遂征之,尚兄弟可擒也。”公曰:“吾方使康斩送尚、熙首,不烦兵矣。”公引兵还。康果斩送尚、熙,传其首。诸将或问曰:“公还而斩尚、熙,何也?”公曰:“彼素畏尚、熙,其急之则并力,缓之则自相图,其势然也。”
谚语说:“把士卒放在自己的领地内和敌人作战,在危急时刻士卒就容易逃散,因此在这种情况下,即使是亲人也不能彼此保护;而同处在风雨飘摇中的一只船上,即使是曾经相互仇视的吴人和越人,也不用担心他们在此时会存有异心。”《孙子兵法》中说:“善于带兵打仗的人,就要像能首尾兼顾的常山蛇‘率然’一样。”为什么这样说呢?
汉宣帝时,一个叫先零的部落反叛,宣帝命令赵充国前往平定。赵充国率兵到达先零的所在地,叛军已经散布开来,见汉军逼近,便慌忙丢弃了车辆、辎重,准备渡过湟水,先零败逃的道路非常险狭,赵充国在后面慢慢地驱赶他们。有人问:“为什么这样迟缓地追逐敌人?”赵充国说:“这是‘穷寇’,不能把他们逼急了。慢慢地追逐,他们就只顾逃跑不再回头;如果逼急了,他们会狗急跳墙,拼死一战的。”听了赵充国的话后,部下都说“是这样的”。果然,在渡河时有数百名先零人淹死,于是赵充国趁势出击,大破先零叛军。
三国时期,袁尚因为失败,逃至辽东,但手下仍有数千人。当时的辽东太守公孙康依仗着自己地处僻远,不服曹魏。曹操这时已经打败了乌丸,有人就劝说曹操:“继续征伐辽东,定可擒获袁尚兄弟。”曹操说:“不用动兵,我要让公孙康杀掉袁尚和袁熙,并将他们的首级送来。”于是曹操领兵返回。后来果真如曹操所料,公孙康杀掉了袁尚兄弟,并送来了首级。将领中有人问曹操:“您领兵返回,公孙康却杀掉了袁尚兄弟,这是为什么?”曹操说:“公孙康平时就畏惧袁尚兄弟。我如果逼急了,公孙康就会和袁尚兄弟联合起来进行抵抗,但如果松缓一下,他们就会自相残杀,这是形势所决定的。”
曹公征张绣,荀攸曰:“绣与刘表相恃为强,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,表不能供也,其势必离。不如缓军以待之,可诱而致也。若急之,则必相救。”曹操不从,进至穰,与绣战。表果救之,军不利矣。
故《孙子》曰:“善用兵者,譬如率然;率然者,常山之蛇,击其头则尾至,击其尾则首至,击其中则首尾俱至。”或曰:“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?”《孙子》曰:“可矣。夫吴人与越人相恶,当其同舟而济,如左右手。是故放马埋轮,不足恃也;齐勇若一,政之道也。”此之谓矣。
曹操要征伐张绣,荀攸劝说:“张绣与刘表相互依凭而逞强,然而张绣是领着散兵游勇向刘表求食。长久下去,刘表必不会提供,两人最终会分崩离析。不如暂缓出兵,看看情况,引诱他前来。如果逼急了,刘表一定会前来救援。”曹操不听,进军到了穰,与张绣作战。刘表果然前来救助张绣,使曹操陷入被动的境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