]人物:被认为有突出贡献或显著特性的人。苏轼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: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。”
孝子和忠臣,是天地之间刚正之气汇集而成,连鬼神都在保护他们;圣贤的经传,维系着古今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命脉,很多杰出人物都是这些经传所指引造就。
【评析】
忠孝二字是中国古代道德伦理的中心,是支撑起和谐社会的主要支柱,是天地正气所钟。反之,失去忠孝,便流为逆子叛臣,危害社会,是所谓邪气。圣经贤传即古代的五经、四书及历代学术经典,是古代知识系统的中心,中国文化得以维系至今,经传起到了重要作用。二者之中,圣经贤传是中心,忠孝节义包含在其中,人可以通过学习、体悟圣贤之书达到忠孝境界。
第七七则
饱暖人所共羡]。然使享一生饱暖,而气昏志惰],岂足有为?饥寒人所不甘。然必带几分饥寒,则神紧骨坚],乃能任事]。
]共羡:共同羡慕。
]气昏志惰:意志昏沉,心志怠惰。
]神紧骨坚:精神抖擞,意志坚强。
]任事:担任大事。
衣暖食饱被大家所共同羡慕。但如果一生都在饱暖中享受,人就会变得昏沉怠惰,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呢?饥寒交迫是大家所不愿承受的。但必须在带有几分饥寒的生活里,人才会清醒坚毅,然后才能够担当大事。
【评析】
古人对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”的道理认识最深,这是中国文化中最普通的一个道德命题。孟子说: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”即是说有思想、做大事的人要经历一系列的磨难去锻炼意志。而骄纵享乐的人由于沉溺欲望之中,必将气息昏乱,意志怠惰,无法成就什么大事。当然,人都不愿意忍受饥寒,但经受了饥寒磨炼的人才能干成大事,这也已经为历史所证明。
第七八则